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北朝历史不足二百年,其中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时代延续了近一百年,这是奠定北朝历史走向的一百年。因此在山西大同的地上和地下都遗留了无数的北魏文化遗产,墓葬壁画和石窟艺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今天开始,山西 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的摹制作品与云冈石窟部分雕塑来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呈现"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展。 沙岭北魏墓葬区位于大同市御河之东,在沙岭村东北约1公里的高地上。海拔1050米。2005年7月2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的 发掘。共发掘2座砖室墓,10座土洞墓,出土遗物共计200余件。其中 7 号墓是墓群中唯一保存纪年文字漆画和壁画的一座砖室墓。没有沙岭7号墓壁画的面世,将无从知晓北魏早期的文化生态模式。 墓葬形制 7号墓位于墓群的北部,坐东朝西,为长斜坡底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甬道的西端,内填黄褐色五花土。墓道与甬道相接处砖砌封门墙。甬道顶部呈拱形券顶,在甬道西口拱形券顶之上砌有封门罩, 地砖呈“人”字形铺设与墓室相连。 墓室位于甬道的东部,墓室的残留高度为 2.24 米。四壁略向内倾,墓顶上部早已破坏,根据形状判断应为四角攒尖顶。 地砖呈“人”字形铺设与甬道相连。墓室内盗扰破坏严重,西北部距墓底 0.6 米处,回填土中开始出现残碎漆皮和木头碎渣直至墓底。木质葬具可辨认的只有几段棺侧板,棺底有一些木炭,用以防潮。在墓室的西北角保存一个石灰枕,墓室的东部保留了两段牛腿骨,未见人骨架。 大同沙岭7号墓葬的主人是破多罗氏鲜卑人,但除了毡帐、服装这些表面因素外,却难以嗅到鲜卑文化的气息。用砖砌成的铲形墓室,甬道两侧的镇墓武士和镇墓兽,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墓室两侧的大型出行图和宴饮图,都是典型的汉晋传统文化元素。 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的摩尼宝珠,在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印记。  |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墓室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