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9月26日,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四国外长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举行会议,会议由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主持。这是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或称“四国机制”(Quad)首次进行部长级别的磋商,之前这一机制一直维持在司局级官员层面。 按照美国国务院负责中亚和南亚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威尔斯(AlliceWells)的说法,这一变化意味着四国机制的“重大提升”。在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竞争的总体趋势之下,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基石,四国机制会不会进一步演变为“亚洲版北约”,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印度态度的变化2017年11月,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自由和开放的印太战略”(又称“印太战略”)。同月,在菲律宾马尼拉,美日印澳四国外交官员在参加东亚峰会会议期间举行首次会晤,标志着四国机制得到“重启”。 之所以说是“重启”,是因为这一四方会晤安排最早出现在2004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的人道主义救援问题。后来,由于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决定退出对话等因素,这一机制在2007年之后基本上销声匿迹。 过去两年来,特朗普政府将针对中国的“大国竞争”推向深入,并以落实“印太战略”为重点。“印太战略”由经济、安全和民主治理三大支柱构成,包括“通过能源增进发展和增长”(EDGE)、“印太海上安全倡议”、“印太透明倡议”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和行动计划。很大程度上,“印太战略”可以被视为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这两者最重要的一致性在于以加大对中国的制衡为目标以及对印度角色的重视。 此次“四国机制”磋商级别得以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于印度方面的政策调整,背后则是美印关系的深化所驱动的。 自小布什政府以来,印度就开始被美国战略界视为抗衡中国的最有力伙伴之一。奥巴马政府时期,在五角大楼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印度被称为印太地区的“安全净提供者”。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虽然美印双方在经贸、伊朗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两国关系总体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军事安全领域。2018年9月,美国和印度首次举行“2+2”(外长和防长)会晤。在获取防务技术和先进武器等方面,印度已经被美国当作“准盟友”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