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然而,榜单张贴出来没多久,人群就炸锅了。 为什么?因为大家发现在中榜的名单里,大多都是扬州有钱的盐商子弟或官宦之后,尤其是其中一个叫吴泌和一个叫程光奎的,是远近闻名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几个,这次居然也是金榜题名。  |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图为南京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明清两朝,全国半数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江南省是清朝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大概涵盖了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江西和浙江省的小部分。后来因为实在太大且太富,在顺治十八年又拆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但乡试依旧为“江南乡试”,所以在这个行政区划内的考生都属于一个考区。 1000多名考生很快就聚集到了江宁府学(“府学”为古代官办教育机构)和江南贡院门前,开始了一场宣泄不满情绪的“行为艺术秀”: 有人把“贡院”两个字用白纸遮掉了部分,远看成了“卖完”(“贡”的繁体字与“卖”的繁体字相近),讽刺这次考试背后有金钱交易; 有人把五路财神抬到了府学明伦堂的孔子像面前,讽刺这次考试是“唯财是举”; 有人当场做了讽刺打油诗:“能行五者是门生,贿赂功名在此行。”(这次考试的第一道题目就是《论语》里孔子说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原指“恭”、“宽”、“信”、“敏”、“惠”,考生用来指金子、银子、珠子、古玩、绸缎) 而更多的人,是将各种对联贴满府学的大门口。 其中有一幅对联相当出彩: “左丘明两眼无珠, 赵子龙一身是胆。” 为什么出彩?因为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叫左必藩,副主考官叫赵晋。 左丘明是写《左氏春秋》的,相传双目失明。而主考官左必蕃也据说是有眼疾,阅卷工作多交于副主考官赵晋。至于赵晋之所以说他是“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自然是讽刺他敢收取贿赂,明目张胆舞弊了。 考生质疑考试不公,主、副考官先被揪出来,这也是必然的。 那么左必蕃和赵晋到底有没有问题? 有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先放到后面再说,先说说这两人是何许人也。 左必蕃是广东顺德人,是康熙十二年的进士,做过扬州知府,相当于正厅级干部。赵晋是福建闽县人,是翰林院的编修,按他的资历大致是个处级干部。这两个人都是京官,受康熙亲自指派,来主考江南会试,可谓是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为什么呢?因为江南历来是人才辈出之地,也是商家富豪聚集之所,所以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各种利益关系又盘根错节。来主考江南乡试,一直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跌到坑里。 如今1000多名考生闹事,无论最后如何收场,左必蕃和赵晋深知:这次考试肯定是捅娄子了。 不过,就在两位主考官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新消息传来了: 两江总督噶礼下令,逮捕闹事的考生,准备判他们聚众闹事和诬告。 按理说,读书人虽然两袖清风,但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更何况闹事的人基本都是秀才。在清朝,秀才是可以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的,所以很少有人敢有那么大胆子一声令下,武力解决的。 那这位两江总督噶礼又是什么来头? 来头确实大得很。 噶礼,满洲正红旗人,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何和礼的四世孙,随康熙亲征噶尔丹,深受康熙赏识。而噶礼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他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妈。 凭借这些特殊关系,噶礼一路青云直上,从内阁学士升山西巡抚,再升户部左侍郎。虽然噶礼任官期间声名很差,贪腐成性,但无奈他是康熙眼前的红人,所以最后一路安然无恙地升任两江总督----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官拜正二品。 若按今天的概念来看,噶礼至少是正部级干部,如果挂个“兵部尚书”这样的头衔,可以算从一品,那就是副国级的干部了。  |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噶礼 这件事,原本是考生怀疑考试有猫腻而聚众宣泄一下情绪,现在噶礼将他们逮捕入狱,事态无疑进一步升级了。 不过,虽然噶礼是两江总督,总管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军政民务,但在事发地江苏省,还有一个全省一把手,那就是江苏巡抚。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是一对关系微妙的存在。 论级别,两江总督至少是正二品,而江苏巡抚一般只是从二品。但从实权来看,总督虽然可管数省,但侧重军事,而巡抚虽然只管一省,但侧重民生等方方面面,实权在握。关键是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都是向皇帝直接汇报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巡抚买总督的帐,是情分,如果不买账,也可以说是本分。 这个江苏巡抚叫张伯行,偏偏是个不买账的主。 他一封信,直接写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很快就收到了张伯行的奏疏。 作为江苏省的行政一把手,张伯行在奏疏中首先汇报了这次江宁闹事的大致情况,以及背后的原因:考生质疑考试不公平,并且强调,这件事如果不妥善处理,“恐怕要生大变”。 张伯行的奏疏放到康熙案头没多久,主考官左必蕃的奏疏紧接着也到了。 左必蕃作为官场老手,一看事态升级,就知道情况不妙了。更何况他听闻江苏巡抚张伯行已经上奏,更知道已经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