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督抚二臣不体贴圣衷,安静保护,徒博虚名,各为己私,互起朋党,殊无大臣之体。”③ 康熙摸了摸胡子,心想:对啊!你们两个国家高级干部这么闹,一点都不想想我大清的脸面,也不想想朕的脸面?  |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康熙王朝》中陈道明扮演的康熙帝 根据曹寅的这封密报,康熙也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或者说他也有意在身边大臣中传达这样一个口风: 噶礼是有能力的,但小节有亏,张伯行很清廉,但办事有时候也糊涂。两个人都有问题,这事情快点解决吧! 为了快点解决问题,康熙决定再加派一个人去查。 于是,漕运总督赫寿又启程赶往扬州。 第二次会审,多了个赫寿,少了噶礼和张伯行。 其实还少了个人,就是安徽巡抚梁世勋----他早看出这个案子不好审,称病不来了。 二审还是张鹏翮主审,所以主题思想还是想尽快双方拉和。然而,在二审期间,发生了一件蹊跷事: 有一个关键证人,知道贿金去向以及承担“拉皮条”作用的泾县知县陈天立忽然上吊自杀了,而且家属说他是因为生病自杀,没有受到威胁。 曹寅立刻将这件事汇报给了康熙,康熙密令安徽巡抚梁世勋调查陈天立死因(泾县属安徽管辖),之前还称病的梁世勋立刻生龙活虎,但派人调查了几天后只能无奈回报: 整个江南,司法系统从领导干部到监狱走卒,都是噶礼的人,他们守口如瓶,一句话也问不出。 但这样的回复,其实也多少说明了噶礼与陈天立之死的关系了。 此时,离这场舞弊案案发已经过去半年了,全国都传得沸沸扬扬,再不拿出审判结果,恐怕是交代不过去了。 张鹏翮无奈之下,硬着头皮拿出了终审结果: 吴泌绞刑,程光奎、赵晋、方名、王曰俞、马逸姿等人充军流放,左必蕃革职,噶礼官降一级,张伯行革职。 审判结果一出,上下哗然。 老百姓们认为:如果说赵晋、方名他们作为考官受贿的事实认定,应该是斩首啊,怎么才充军呢?而张伯行既然是和噶礼相互攻击,那为何判的罪不一样呢? 这个审判结果让康熙也很不满意。 一方面,康熙也觉得张鹏翮把那些案犯判得太轻了,另一方面,又觉得把张伯行判得太重了。 在噶礼和张伯行两人之间,其实康熙本来是有点倾向噶礼的。但就在审理过程中,康熙有一次在宫中正好碰到了噶礼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奶妈。康熙顺口就问起了噶礼这个人怎么样?是否和张伯行有什么个人恩怨?万万没想到的是,噶礼母亲没有包庇儿子,而是说了不少噶礼贪赃枉法的事情。 康熙听完后长叹一声: “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④ 而在张鹏翮判案之后,曹寅的密报也来了: 这件案子恐怕没有办妥,人心难服。 于是康熙拍板决定:三审! 三审的班子,彻底换人了。 主审的官员,是康熙钦点的户部尚书穆和伦以及工部尚书张廷枢。 两个人风尘仆仆赶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康熙五十一年的七月了----离案发过去10个月了。 三审的班子上任后,又把所有的罪犯和证人重新提审一次,没多久就做出了新的判罚: 程光奎不仅仅是“夹带”(考场作弊携带有关材料),也参与了贿买考官,所以应该和吴泌一样,处以绞刑; 赵晋、方名、王曰俞这三个人犯罪证据确凿,流放肯定是轻了,判斩立决。 至于噶礼和张伯行,还是维持原判:前者降一级,后者革职。 穆和伦和张廷枢自认为领会到了康熙的意思,可惜他们只是领会到了一半: 噶礼还是判轻了,张伯行还是判重了。 果然,判案意见交上去后,康熙对参与科场舞弊案人员的判罚并无异议,但对噶礼和张伯行的判罚,评语是:“是非颠倒!”⑤ 怎么办?四审! 不过,这次四审,康熙不再派新的钦差大臣过去了,而是下令“九卿、詹事、科道会同,矢公据实再奏。”⑥ 这次康熙也算长了个心眼,在官员进行审判之前,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先拉了“风向”: “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⑦ 意思就是说,张伯行不会受贿,我是信得过的,噶礼的操守么,我不敢打包票,这下你们听懂了吗? 办案人员自然是听懂了,但是,他们又凭什么得罪噶礼呢? 于是,会审的结果是: “应将噶礼、张伯行俱革职,但地方必得清正之员,方不贻累百姓,张伯行是否革职留任,伏候圣裁。”⑧ 一个皮球又踢还给了康熙。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康熙也只能撩起袖子自己上了,亲自裁定: 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辛卯科场案”终审结果宣判。 除了张伯行革职留任和噶礼 ,与之前三审的结果并无太大差别(程光奎还是从轻判了绞监候)。 至此,拖延了长达一年半的这场舞弊案,终于落下帷幕。 张伯行后来被康熙调到了自己身边,做到了户部尚书。 张鹏翮后来也回到了中央,做到了吏部尚书。 这两位姓张的都在1725年去世,张伯行享年75岁,张鹏翮享年77岁。 而那个噶礼,就在那场舞弊案结束不久,就出事了。 可能是心生怨恨,也可能是有旧怨,噶礼居然伙同自己的弟弟色勒奇以及侄子干都,在自己母亲的食物里下毒。母亲发现自己的儿子竟然做出这种事,就禀报了康熙,顺带报告噶礼的妻子纵容干儿子干泰毁坏别人房屋。 康熙立刻下令刑部查证,结果情况属实。 刑部给出的建议是:噶礼处以凌迟之刑,妻子绞刑,弟弟色勒奇和侄子干都斩首,干泰流放黑龙江。 康熙基本同意了其他的判刑,但还是念了一点和噶礼的旧情: 允他在家自尽,妻子从死,财产充公。 馒头说 清朝著名的科场舞弊案,其实一共有三场。 除了这场康熙帝的“辛卯科场案”外,还有顺治帝时的“丁酉科场案”以及咸丰帝时的“戊午科场案”。若论人头落地的数量,以及被牵涉到的最高官员的级别,这场“辛卯科场案”都算不上第一。如果勉强要算的话,大概是涉案金额最高的(有人按米价计算,折合成现在的钱至少要上亿元)。 但这场科场舞弊案却依旧很有代表性,那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舞弊行为背后,是一连串的利益链,以及触目惊心的腐败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