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分析作者卡尔希奇(HarunKarčić)说,中国投资进入巴尔干是自2013开始的“一带一路”项目的延伸。中国的基建投资计划设想通过欧亚大陆和海上把亚洲同欧洲和非洲相连接,而位于欧洲南端的巴尔干西部地区就成了中国进入中欧和西欧的门户。 卡尔希奇认为,中国货物通过海路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口上岸,经由公路和铁路运输到达中欧,东欧,和西欧,比经过欧洲北部的鹿特丹,或汉堡的货物运输更容易,价格也更低廉。2016年8月,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宣布购得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的多数股份,接管了这个希腊港口的经营权。 “17+1”合作 中远集团当时表示,对希腊港口的海外收购项目是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的重要步骤,并计划将那里发展成欧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希腊总理当时表示希望比雷埃夫斯港将扩建升级,日后成为中国贸易进入欧洲的第一站。 2019年希腊加入了中国同在中欧和东欧的16个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使该经贸合作机制扩大为“17+1”。中国每年同这17个东欧和中欧国家举行会议讨论投资合作。 卡尔希奇说,波斯尼亚,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和希腊这些巴尔干半岛国家普遍缺乏资金,其中的前共产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不成功,因此很难吸引外国投资。相比之下,中国的软贷款和回扣条件对这些国家更有吸引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会要求对共产主义时期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这样会导致低技术工人失业。而中国收购当地的重工业资产被认为有利于保护当地的就业。因此卡尔希奇说,这些国家的统治精英更喜欢同北京,而不是布鲁塞尔打交道。 联合三军研究所的文章说,中国在希腊北部,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国的投资增长很快。塞尔维亚和中国的贸易在2018年达到了21亿欧元,中国在塞尔维亚的投资达到了100亿美元,使塞尔维亚成了“17+1”排名榜首的国家。 塞尔维亚死而复活的钢铁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