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筹备5年、耗资2亿元新台币,台湾公视年度旗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于2月20日首播第1、2集,传统电视收视率破1%,10岁至14岁的年龄层也达到1.4%,在台湾超过百台频道的竞争下相当亮眼;同时也在网飞(Netflix)等等串流平台上架,野心很大。该剧改编自吴明益的同名小说,以1980年代的中华商场为背景,复古怀旧的风格由韩国特效团队打造,是台湾少有的大投资制作。  |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天桥上的魔术师》剧照。(台湾公视供图) 《天桥上的魔术师》单集的预算大约是2,000万元新台币,是普通台湾连续剧的几十倍,整部剧的预算来到2亿元新台币,在最近十几年来的台剧环境中是少见的大制作,其中就花费了大约8,000万元新台币搭建实景,并请来曾制作《寄生虫》的韩国特效团队,还在制作的后期造成超支预算。 用投入的资源来看,可以发现这部改编小说的台剧被寄托相当大的期待。但在播出后数日,网络上的讨论度却没有那么高,比不上过去的台剧《俗女养成记》或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许多网民肯定剧的美术、布景,但对一部剧的重点“剧情”,却有着相当的疑惑。 首两集剧情繁杂 剧情开头的首两集,出场人物众多,吵吵闹闹的,一集40分钟就过去了,完全看不出任何主线的迹象。每一集中的那些“小故事”,既没有任何转折,也没有甚么深度,每一个就是直接的演过去。偏偏本剧又不是单元剧,每一集都要留个悬疑的尾巴,又不知道是为了甚么。 同样用台剧来对比,《俗女养成记》标题简单易懂,首两集也演出主角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主线非常清晰。《我们与恶的距离》标题比较笼统,但首两集也借着新闻业者讨论报道新闻的道德界线时,清楚传达出整部剧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