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展开广告 |
“地层的数据、施工的数据、周围环境的数据怎么快速获取?这些数据怎么利用?管控手段怎么改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个云服务风险大数据感知与智能管控。”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谢雄耀近日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介绍道。 谢雄耀长期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还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常务理事。 谢雄耀在大会上表示,对工程相关数据进行从一维到多维,从单体到系统的收集和分析利用是面对现实需求的对策,能够实现工程的前期预判、过程跟踪、总结完善以及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目前,他们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提出了云服务的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包括建立知识图谱、风险管理决策模型等;第二,研发采集技术与装备来进行数据采集,诸如基坑变形激光扫描、隧道变形全空间扫描、智能识别算法等;第三,开发了数据利用的相关平台,例如沉降实时移动交互和协同管控平台、风险大数据管控平台、远程问诊平台等。 谢雄耀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还展望了5G技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造和运维的前景:5G最大的特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快,可用于基于振动隧道损伤测试等数据量巨大的情况,其应用场景在未来将越来越广泛。 他还表示,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以网络化空间规划的思路来考虑;在网络化地下空间开发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能大幅度减少后期改扩建的成本。同时,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纳入地下空间的智慧运维,应用诸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 澎湃新闻:你开发了一套盾构施工安全大数据预测模型与智能预测方法,能否介绍一下其在国内的最新应用案例? 谢雄耀: 这套方法基于机器的深度学习,由于通常地铁区间隧道长约1-2公里,这段距离的地层参数相近,我们就可以利用盾构始发前面100环的数据来进行训练学习,再指导后面的施工。隧道越长,应用这种方式取得的效果越好。 |